新研究破解棉花生物育种“卡脖子”难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建立了跨越种间和种内的无基因型限制的棉花高效遗传转化体系(SAMT),破解了难以利用棉花主栽品种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的“卡脖子”问题,为加速棉花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提供了技术保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
基因型限制和转化周期长是棉花遗传转化的两大技术屏障,阻碍了棉花基因功能验证和优异转基因材料创制,往往无法对当前棉花主栽品种进行目标性状的直接改良,难以实现以主栽品种为基础受体的基因聚合和品种改良。
该研究以棉花种子顶端分生组织干细胞为外植体,结合农杆菌和超声波处理,将外源载体整合到干细胞中,进而诱导干细胞产生不定芽,并利用壮观霉素抑制主芽生长,诱导腋芽的产生,有效降低嵌合体概率。该研究建立的SAMT转化体系成功打破了棉花种间和种内遗传转化的基因型限制,陆地棉、海岛棉和亚洲棉等多个棉种均成功进行了转化,获得的过量表达转基因材料和基因编辑突变体材料均可稳定遗传。SAMT体系的转化周期为2-3个月,未发生转基因再生苗不育现象,也未出现畸形苗。该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加速棉花功能基因验证和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为棉花生物育种提供科技支撑。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榜挂帅项目的支持。
学术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制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记者
宋雅娟 谢芸
够等级才能叫初雪 北京今天这场能算吗?******
已入三九,北京的初雪却迟迟未到,银装素裹的大北京何在?小伙伴们除了焦急还是焦急…不过今天大北京终于飘雪了,延庆、房山等部分地区已出现雪花纷飞的喜人景象,但能否迎来北京的初雪,我们一起来见证。
大家也许会疑惑,为啥上面说有些地方已经出现降雪,为什么我们还在说能否迎来北京初雪?实际上,气象上对北京初雪的定义,有一定的规则,必须达到一定的范围或强度才能算初雪。那咱们看看具体规则:
(1)全市20个人工站多于10个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
(2)城区5站(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观象台)均观测到有降雪现象;(3)城区5站中的3个或以上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且至少1个站降雪量≥0.1毫米。
满足以上条件之一,才认定为北京初雪。所以只有零星,或者某一地方降雪,可能还不算初雪。
让我们先看看最近3年的北京初雪日,可以发现都在11月份 。今年已经进入1月份中旬,还未看到初雪,难怪大家都着急了!
实际上,根据多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初雪日跨度很大,最早和最晚初雪日前五位排序见下表。早的初雪日出现在10月份,晚的出现在2月份。北京平均初雪日根据1981-2010年30年数据统计为11月29日。2022年北京初雪比平均初雪日已迟了一个多月。
好饭不怕晚,到底能否达到初雪标准,小伙伴们再耐心的等待一下,马上就会见分晓。据市气象台预报,受冷空气影响,13日至15日北京将出现寒潮天气。13日夜间开始至14日气温明显下降,白天最高气温在0~1℃之间,夜间最低气温在-9℃上下,前期暖融融的体感会消失殆尽;而在冷空气过后,气温持续低迷,所以小伙伴们在期待初雪的同时,出行及时添衣,注意防寒保暖,谨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杜传耀 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高级工程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